(一)
丁力波:中国的大学生打工吗?
王小云:打工。不过,过去的大学生基本上不打工,最近一二十年,打工的学生多起来了。
丁力波:这就奇怪了。我听说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比现在低多了,很多大学生的经济条件也不太好。他们既然经济有困难,就应该去打工啊。
宋 华:那时候大学生不打工的原因很多:第一,过去上大学,学生不用交学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还可以得到国家的帮助,他们吃、住基本上没有问题。第二,中国的父母一般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大学生,而且他们认为孩子在正式工作以前,无论岁数多大,生活上都应该由父母来负担。所以大学生在经济上还要靠父母来支持,中国的父母也愿意想办法支持孩子上学。第三,人们认为,对大学生来说,主要的时间都应该用于学习,这个时候,他们不应该自己去挣钱。
丁力波:噢,他们认为打工会影响学习。
宋 华:除了上边我说的那些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即使你想去打工,也没有单位用你。
丁力波:是不是因为中国劳动力太多了?
宋 华:不完全是。那时候,无论国营企业,还是集体企业,工作岗位和工资都是由国家来计划的。在这种情况下,你去打工,单位没办法付给你工资。
丁力波:可是我在书上看到过,以前是不是也有大学生去工厂和农村劳动吗?
王小云:是有。不过,那时候他们无论去工厂干活,还是去农场干活,都是义务劳动,没有报酬。
丁力波:那么,现在的大学生都打工吗?
宋 华:这很难说,可能大部分都打工。拿我来说,我也在打工。
丁力波:你既然也在打工,就给我介绍一下中国大学生打工的情况吧。你们都干些什么工作呢?
宋 华:干什么的都有:有送报纸的,有做家教的,也有在商店或者公司干活的。我和几个同学一起搞家教,我们组织了一个家教小组,他们选我当组长。
王小云:大家都开玩笑地称他为“打工头儿”。
丁力波:我想你们打工并不都是为了解决经济问题吧 ?
宋 华:对。很多学生是为了早点儿到社会上去锻炼自己,得到一些工作经验。有的学生想知道什么工作适合自己。不过,对城市低收入的家庭和很多农民家庭来说,每年拿出那么多的钱来培养一个大学生,确实是一个很重的负担,所以,这些家庭的孩子大部分是靠向银行申请贷款和打工挣钱来完成自己的学习的。
丁力波:有打工经验的学生是不是更容易找到工作?
宋 华:也许是这样。打过工的学生在生活经验上,在工作能力上,一般都比没有打过工的学生强。招聘单位当然要考虑一点。但是,如果学生因为打工的时间太多,学生成绩差了,招聘单位也不会欢迎。
(二)
1999年,我去新西兰读书。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我到那儿三个月以后就开始在餐厅打工。
这家餐厅不大,有两层,装修得很漂亮。我每周在这儿打两次工:星期五和星期六从下午四点干到夜里十二点或者更晚。我在家里连自己的饭碗也很少洗,本来不会干活儿,开始的时候,老板总嫌我动作慢。在打工朋友的帮助下,我很快就学会了干活儿。当我第一次拿到打工报酬的时候,我低着头看看两只泡白了的手,揉揉又累又痛的腰,深深地感觉到挣钱不容易。
过节的时候,我一周要打三四天工,主要工作是洗盘子。晚上十点以后,盘子最多,高得像座小山似的。我拼命地洗,这座盘子山却总是不变小,当时我想,人要是多长几只手就好了。我常常干到一点多钟,工作才能完成。
圣诞节快到了,饭馆的生意越来越好,我的工作也就一天比一天重。每天我得干十几个小时,把手上的皮都洗破了,腰也直不起来了。我真有点儿支持不住了。有时候我也想:我为什么要出国吃这么大的苦呢?既然父母在不断地给我寄钱,我就可以不打工了,也许我能生活得轻松一点儿。但是,我很清楚,我父母都是靠工资生活的,我不能跟有钱人家的孩子比。父母是用一辈子的积蓄支持我出国留学的,我怎么能总是靠他们呢?现在我要早点儿独立生活,自己养活自己。毕业以后有了工作,我要让他们生活得更好,过上幸福的老年生活。爸爸妈妈对我说过:“出国以后,什么工作最苦最累,你就从什么工作做起。有了那种经验,以后什么苦你也不会怕了。”所以,在最艰苦时候,我就好像听见妈妈在旁边给我加油:“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
2003年我终于读完了大学,而且考上了研究生。父母要我回国过春节。他们看到我长高了、长大了,非常高兴。妈妈指着我的那双穿旧了的旅游鞋,难过地问我:“孩子,是不是一点钱都没有了?”
我说:“妈,我有钱。我把你们寄给我的钱和打工挣的钱都存在银行里了,以后你们不用再给我寄了。我可以靠打工来完成自己的学习。”
爸爸妈妈看着我,满意地笑了。